“冰花男孩”,他的笑融化了冰霜

2018年01月15日08: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据报道,1月9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冰花男孩”顶着一头风霜站在教室里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男孩衣衫有些单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脸蛋也冻得通红,让人看着心疼。

看到他照片的第一眼,我就感到了正能量:他的头发冻出满头的白色冰花,脸蛋通红。身后的同学们,看着他,笑得东倒西歪,但那不是一种嘲弄,那是孩子们看到一件稀奇事时的自然反应,而他也似乎没有尴尬,只是有点呆萌,似乎还隐约有一点感到好笑,一如他脸上的表情。他挺直地站在那里,是老师让他站住拍一张照片的吗?他虽衣衫单薄,却是不畏寒冷的样子。他刚急急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进到教室,这也能解释他脸上的通红,是冻的,也有可能是疾走后的血液循环加速。

我有点怕看到后面的文字让他坠入困境儿童报道的套路之中:这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但细看了文字,很是欣慰:新闻里只说了他满头冰花的来历,没有把他说得“楚楚可怜”,更可贵的是,学校的老师没有透露他的姓名,明确表示“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这让我觉得这所学校的老师很有现代的儿童保护视角和意识,虽然地处偏远。

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报道有一种套路,似乎留守就意味着可怜、苦难。其实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身上有一种城市里鲜见到的清新,让人眼前一亮。看过一则志愿者送音乐下乡的报道,几个孩子面对志愿者老师递来的乐器时,那种真挚的喜悦表情至今还印刻在我脑海里:那是一把小提琴,是啊,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小提琴,对于他们来说,那不啻像是一位天外来客,何况,它还能发出神奇的悦耳之音……而城市的孩子,别说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竖琴……啥琴没有见过?所以,都不稀奇了。好奇是点亮眼中星光的最好的催化剂,而城市里,可能这样的催化剂太多,有时甚至过剩,所以,孩子不感到稀奇了,眼神也不为之闪亮了。

无论如何,冰花不只是意味着苦难,它还象征着孩子的不以为苦,而同学们的开怀大笑也没有恶意,说明同学们也没有把它等同于苦难。苦难没有特别高的道德意义,也不值得大书特书,但人生之苦中除了苦,确实还有其他的进取之意。所以,无需把苦难渲染成“一抹黑”。很多时候,苦难不由人选择,但苦难中也会有其光亮、灿烂所在,无需过度解读并报以居高临下的同情。

学校老师对于“冰花男孩”姓名的保密很快就被走红网络的大势所消解了,但我还是尊敬那位老师的为“冰花男孩”讳。后来看到的视频是:有采访者探访了男孩的家,在家里采访了他。面对镜头,他有着那个年龄的不卑不亢,不成熟也不幼稚,对于提问一一作答,简洁、清晰。他还是习惯性笔直地站着作答,他不是小帅哥,但有精气神。他的成绩中等,但他清晰地知道要好好学习,而且向往学习,既不厌学也非学习型励志典型,就是一个普通但真实的孩子,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孩子,想当警察,抓坏人,即使他现在的处境在有的人看来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他不怨天尤人,继续对未来充满向往,世界依然是属于他的。

我也欣赏他的父亲。据最新报道,“冰花男孩”之父不希望儿子不劳而获:很多人打电话来,说可以资助我们家,我很感谢。但是关注的这种热度总会过去,我怕到时候有落差,反而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具体去了解资助的事情。我们家条件是不好,但是孩子还是喜欢读书的,希望考到北京上大学,我不希望因为这件事让他觉得可以不劳而获,还是要脚踏实地。

而我想说的是:人们的心疼、热心可以,有关的精准帮扶更是必要,但不要让这样的孩子感到困境是一种可怜和耻辱。如果这样,那是对这样的孩子最大的祸害。困也不一定就是苦。困是现实,苦是主观感受,蜜水中泡大的孩子被逼着上各种补习班之苦也许并不亚于“冰花男孩”们。

其实,困境中也可以有光彩和欢愉,就像男孩头上的冰花,固然是因寒冷而成冰,但对于当时走得热气腾腾的他和他的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份独特的经历与体验,也会丰富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对“磨砺”一词有更多的体会与理解。未来,他们会因为自己当年的这份不介意和开怀而自豪于自己从小就是潇洒面对人生和世事的人,这份勇气无疑也将有益他们的一生所想、所向。而这就是他们所特有的财富:困而不苦。所以,心疼可以,但不要同情、可怜。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